接下來我們來談 WIP Tracking:
Tracking 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引導著現場作業人員按著事先 model 好的流程,一步一步完成生產步驟,如此可以避免所謂的 miss operation; 另一個目的,就是藉由 tracking 的 function, 收集現場的資料,以供決策系統(例如: ERP)或是報表系統使用。
一般我們在投產前會有一個 scheduling 的作業,目定在排定生產時程,也可以說是 booking 產能,並且基於此 schedule, 對原物料進行備料(用 Receive Material 來確認)以及生產設備的整備工作,一切前置準備工作都必須在排定的下線時間前完成,然後在MES下達 Start to Build的指令。
MES 在接到Start to Build的指令後,便會將 WIP 移至所對應生產流程中的第一站(實體當然得靠搬送系統搬送),並等待該站作業。
作業員執行 Track In的function, 表示對此 WIP 開始該站的生產加工,直到作業完成後,要再執行 Track Out 的 function, 表示該站生產作業的完成,接著 MES 會將此 WIP 移往流程中的下一個生產站點,如此動作不斷重複直到流程中的站點全部都跑完,然後便可以執行 Ship 的 function, 將此 WIP 及相關資料送往成品倉(ship 是一個相對動作,這裡指的是作業現場和成品倉之間,並非工廠和客戶間的 Ship)。當工單下所屬的 WIP 都完成 Ship 後,這張工單便可以結單,並回報 ERP系統該製令的完成。
每一個生產站點都會有相關的生產規格說明,有時也包括作業的注意事項,這些都會定義在每一個站點的生產規格中,並在適當的時候提示作業人員,要求作業人員必須按照規定進行生產作業。
在 Tracking 的過程中,MES會紀錄幾項資料,用來反應當時的生產狀況:
1. 每一站 Track In, Track Out的時間:表示該站開始生產和結束的時間,兩個時間差即表示該站的作業時間 (Cycle Time), 而 Track Out與下一站 Track In 的時間差,表示 WIP 等待生產的時間和搬送的時間,當然這是較粗略的做法,現在的 MES會設計的更完善,以進行細節的時間分析 (註)。
2. Start to Build 和 Ship的時間:兩個的時間差表示整個生產過程的總作業時間(Total Cycle Time).
3. 各 Function 的操作人員 (ID or Account): 用來追蹤是誰執行各項作業的,通常用來計算作業員績效,當發現生產瑕疵時,也可以用來找出當時的作業人員,以便釐清問題發生的原因 (算帳)。
4. 工程資料(Engineering Data Collection):包括使用的機台設備和相關參數(如果該站有使用機台的話),生產結果,量測的資料等,以便進行相關的監控和統計分析。
到這裡,MES的大致運作的原理已經有了一個基本框架出來,以 WIP Tracking 為核心,在事先建立以生產流程為基礎的模型上,進行生產加工的行為,這已經有了手動作業的雛型。至於其他的功能模組、管理模組、自動化派工與搬運系統,後續再來說明。
----------------------
註:一般而言,整體作業時間(cycle time)可以區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別:生產時間(process time)、搬送的時間(transfer time)、等待搬送的時間 (waiting time)、等待生產的時間 (queue time)等。對於各類別時間的統計分析,有助於現場作業的改善,以縮短cycle ti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