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特定原因而非用付費軟體不可的話,有些免費的軟體也是同樣好用,當然,有些使用習慣或許要改變...
作業系統:
Ubuntu Linux(按這裡)
文書處理軟體:
OpenOffice (按這裡)
中文輸入法:
新酷音輸入法(按這裡)
看圖軟體:
IrfanView(按這裡)
GIMP 免費繪圖軟體(GNU GPL)(按這裡)
GIMP是一套免費而且功能相當專業的製圖軟體,號稱是可以媲美商用的Photoshop繪圖軟體。支援各種筆刷、濾鏡、圖樣、增效模組與外掛,重點是GIMP是套跨平台的開放原始碼軟體,永久免費、可在商業環境使用。
Paint.NET 繪圖、相片處理軟體(按這裡)
Paint.NET是個功能相當強大的免費圖形處理軟體,比起PhotoImpact來說,Paint.NET佔用的資源不多,開啟速度相對較快,而在圖形處理、圖層、色彩處理與各種圖片特效、去紅眼、銳化...等效果,都相當好用。目前內建英文語系與簡體中文語系,簡體中文字在Windows Vista系統中不會有亂碼,可以安裝使用。需Windows XP SP2以上版本,並安裝.NET Framework 2.0。
光碟燒錄軟體:
ImgBurn 燒錄軟體(按這裡)
ImgBurn是個功能完整的免費燒錄軟體,不但可以燒錄一般檔案、VCD、DVD...等,還可支援ISO光碟映像檔燒錄,軟體只有1.8MB,運作時佔系統資源少、運作效率高,還內建了繁體中文介面,是個相當不錯的免費燒錄軟體。
壓縮軟體:
7-ZIP 壓縮/解壓縮軟體(按這裡)
防毒軟體:
avast! antivirus防毒軟體(按這裡)
Avira AntiVir Personal Free Antivirus(按這裡)
影音播放軟體:
KMPlayer 影音播放器(按這裡)
支援YouTube flv格式影片檔與Flash檔案
翻譯軟體:
StarDict 星際譯王(按這裡)
支援英漢、漢英雙向翻譯
網路傳輸軟體:
FileZilla FTP檔案傳輸軟體(按這裡)
支援斷線續傳、多線程同時下載/上傳與FTP Proxy、SFTP與自動維持連線功能(Keep-alive不斷線),並可支援傳輸超過4GB以上的大檔案
PCMan (TELNET連線軟體)(按這裡)
拿來上BBS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外省子弟愛台灣,很難得?
今天看到新聞,謝至偉到南部宣傳行政院,人稀稀落落,主辦單位卻稱讚謝至偉:一個外省子弟能夠這樣愛台灣實在很難得......
看了心中不禁就想罵,幹XX,政府遷台都已50 年了,多少所謂的外省子弟都是台灣出生,台灣長大,台灣這塊土地早就是他們的根,他們的家,我不知道和那些400年前遷來的所謂本省人的後裔有什麼不同?!難道愛台灣就是所謂本省人的專利?外省子弟愛台灣就這麼奇怪,需要特別強調?
還是說挺民進黨的就是愛台灣,挺國民黨的就是賣台?台灣接受了民進黨8年的愛之後,真的變得比較好?
記得在國中的時候,老師就常告誡我們,二分法是最爛的方法,因為真相常常就在對與錯,黑與白中間的灰色地帶,時隔幾十年,台灣竟然還在二分法的思維中,對每一個人的血統進行批判,不只可悲,更是可恨。
台灣號稱是個多元化的社會,理應接受不同理念的人不同的說法,不論是去中、排中,還是改善兩岸關係,以合作消除敵視,目的都是為了台灣的未來,希望台灣能更好。其中只有誰的方法比較好,比較正確,沒有所謂愛台賣台的說法,任何"追隨我,否則打壓"的二分立場都不免落於民粹的巢究,而民粹就是民主制度最大的毒瘤,不可不謹慎待之。
看了心中不禁就想罵,幹XX,政府遷台都已50 年了,多少所謂的外省子弟都是台灣出生,台灣長大,台灣這塊土地早就是他們的根,他們的家,我不知道和那些400年前遷來的所謂本省人的後裔有什麼不同?!難道愛台灣就是所謂本省人的專利?外省子弟愛台灣就這麼奇怪,需要特別強調?
還是說挺民進黨的就是愛台灣,挺國民黨的就是賣台?台灣接受了民進黨8年的愛之後,真的變得比較好?
記得在國中的時候,老師就常告誡我們,二分法是最爛的方法,因為真相常常就在對與錯,黑與白中間的灰色地帶,時隔幾十年,台灣竟然還在二分法的思維中,對每一個人的血統進行批判,不只可悲,更是可恨。
台灣號稱是個多元化的社會,理應接受不同理念的人不同的說法,不論是去中、排中,還是改善兩岸關係,以合作消除敵視,目的都是為了台灣的未來,希望台灣能更好。其中只有誰的方法比較好,比較正確,沒有所謂愛台賣台的說法,任何"追隨我,否則打壓"的二分立場都不免落於民粹的巢究,而民粹就是民主制度最大的毒瘤,不可不謹慎待之。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23 個網路電視
從重狂人的Blog 上看到這篇文章,因為人遠在上海,收看台灣電視不易,之前用過PPStream, TVUPlayer, 覺得都是卡卡的(我這的網路數度很慢),但是試了下面幾個連結覺得速度還不錯,畫質也不錯,貼在這裡給自己做參考。
以下貼自重灌狂人:
--------------------
以下貼自重灌狂人:
--------------------
以下將幾個頻道的網址抓出來,如果你只喜歡看其中幾個頻道的話,可以把他另外存在IE的我的最愛書籤裡面,有需要就直接挖出來看。 (下面網址請用IE瀏覽器開,他會要你安裝ActivX元件)
- 民視(05):按這裡
- 台視(07):按這裡 (推薦!畫質、速度都不錯,內容很健康...)
- 大愛電視台(10):按這裡
- 華視(11):按這裡
- GTV八大綜和台(28):按這裡
- 三立都會台(30):按這裡
- 東風娛樂台(37):按這裡
- 中天娛樂台(39):按這裡
- 東森購物一台(47):按這裡
- 東森購物二台(48):按這裡
- 東森購物三台:按這裡
- 東森購物三台(35):按這裡
- 中天新聞台(52):按這裡
- TVBS-N新聞台(55):按這裡
- TVBS新聞台(56):按這裡
- 東森購物五台(60):按這裡
- 衛視電影台(61):按這裡
- 東森電影台(62):按這裡
- 龍祥電影台(64):按這裡
- 中天綜合台(67):按這裡 (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
- Channel V(76):按這裡
- 鳳凰衛視中文台:按這裡 (這不是台灣的)
- 鳳凰衛視資訊台:按這裡 (這不是台灣的)
(部份電視頻道如果暫時無法播放,請晚一點再試試看,如果還有找到其他頻道歡迎再提供)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領導力
----------------
許多人誤以為,好的領導都有完全相同的風格,例如:指揮命令、宏觀掌控、和諧合作、民主自由、授權負責、指導培養。
在著名的管理學著作 «有效率的領導» (Leadership that Gets Results) 一書中,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提出:最好的領導能夠完整擁有上述六種看似彼此矛盾的領導力,並且有智慧地因具體情景不同而運用其中正確的一種。這種「完整而均衡」的觀 點和本章論述的理念完全一致。 根 據高曼的分析,一個出色的領導人總是擁有上述六種領導力,並且會理智分析當前的情景,以便決定運用其中哪一種。例如:
人生中的絕大多選擇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大家要學會在最合適的時候對最合適的人用最合適的方法,要學會在做出決定前用理智全面衡量各種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傾向。這些東西並不能靠簡單的公式來決定。讀者應該憑藉自己的智慧,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領導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正努力學習中。
許多人誤以為,好的領導都有完全相同的風格,例如:指揮命令、宏觀掌控、和諧合作、民主自由、授權負責、指導培養。
在著名的管理學著作 «有效率的領導» (Leadership that Gets Results) 一書中,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提出:最好的領導能夠完整擁有上述六種看似彼此矛盾的領導力,並且有智慧地因具體情景不同而運用其中正確的一種。這種「完整而均衡」的觀 點和本章論述的理念完全一致。 根 據高曼的分析,一個出色的領導人總是擁有上述六種領導力,並且會理智分析當前的情景,以便決定運用其中哪一種。例如:
- 員工表現不佳或是新手,抑或在公司遇 到重大危機時,對員工應該採取指揮、命令的方式;
- 如果企業需要改變方向,或員工因為不理解方向而士氣不高,應該採用宏觀掌控;
- 如果發現員工對工作得心應 手,協調沒有問題,就應該注重和諧合作;
- 發現員工知識淵博,或你對結果不確定時,就應該選擇民主自由;
- 如果員工能力很高又是專家,或具備積極自主的態度, 就應該採取授權負責的方式;
- 如果員工很有動力,願意把工作做好,但經驗不足,同時企業並沒有處於危機時刻,那應該儘量指導培養。
人生中的絕大多選擇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大家要學會在最合適的時候對最合適的人用最合適的方法,要學會在做出決定前用理智全面衡量各種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傾向。這些東西並不能靠簡單的公式來決定。讀者應該憑藉自己的智慧,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copy from 安瑟知識週報
摘錄自《做21世紀的人才》作者/李開復
-------------------------------摘錄自《做21世紀的人才》作者/李開復
領導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正努力學習中。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MES Capability Management (一)
當我們建構好生產流程(Process Route)之後,MES 便可以依據此流程開始逐步生產(WIP tracking), 但如果該生產站點需要使用機台(Equipment)來做加工,那麼該如何決定應該使用哪一個機台呢?
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在流程中的每一個站點(Step)直接定義要使用的機台,也就是直接將 Equipment ID 定義在站點中,當WIP tracking到某一個站點時,只要看到Equipment ID, 就知道該派往到哪一個機台去,這樣就解決了。
但是現行的 Equipment多具備多工的能力,一般都是由不同的程式或是參數來決定,我們可以將它定義成不同的Recipe ID, 假使有兩個站點使用同一個機台,但是設定不同,我們只要定義兩個不同的Recipe ID分別設定在這兩個站點中, 如此站點 A的 WIP 使用的是 Recipe a, 而在另一個站點 B的 WIP, 雖然也使用同一個機台,但用的卻是 Recipe b, 這樣即可解決機台多工的問題。
Step_A = (Equipment 1, Recipe_a);
Step_B = (Equipment 1, Recipe_b)
但事實上,工廠的機台不會只有一台,相同的機台也可能同時有很多台;當然我們可以將所有的 Equipment ID都定義在站點中,但這樣做,一方面可能要定義的Equipment ID很多;一方面彈性也不夠,例如,新購入一台機台,那我們就要掃過一遍所有可用此機台的站點,將此 Equipment ID加進去;但是,為避免不必要的誤動作,一般工廠對流程的修改是限制比較嚴格的,這樣的作法是比較不被接受的;所以我們採用的方式是將這些相同的機台給一個類別名稱(Equipment Type), 站點中只定義這個類別名稱以取代個別的 Equipment ID, 這樣,新購入的機台只要加入了這個類別,那麼所有使用該類別的站點就都可以使用這機台了,不必再去逐一修改。
Step_A : (Equipment Type 1);
Equipment Type 1 = { Equipment_A1, Equipment_B1, Equipment_C1, ...}
問題又出現了,這些機台可能是購入的時間不同,也可能是不同的機型或供應商,雖然做一樣的事,但是控制程式可能是不同的,也就是 Recipe ID不同,如何在選擇了不同的機台,還能使用到正確的 Recipe ID? 於是我們將這些在相同製程條件下的機台與它所用的Recipe組合起來成為一個虛擬的 Recipe, 或是稱作 Logical Recipe, 例如:
Logical Recipe A ={(Recipe_a1 | Equipment_A1), (Recipe a2 | Equipment_B1), (... | ...)},
一般實做都是一個mapping table, 當決定了 Equipment ID, 再用 Logical Recipe 去對應真正的 Recipe ID, 是站點中的設定就變成這樣子了:
Step_A = (Equipment Type 1, Logical Recipe A)
Step_B = (Equipment Type 1, Logical Recipe B)
早期在IC Fab, LCD廠所使用的 MES, 很多都是這樣設計的。
但是影響機台製程能力的可能不單單是 Recipe 而已,可能還要考慮所使用的一些工具、配備或是原物料等,以IC 廠為例,Stepper或是 Scanner 機台要再考慮 Reticle 的問題,LCD CF廠的Coater 機台,可能要考慮光阻液 (PR, Photo Resistant)的問題,這些條件慢慢的加到了 Step上 process specification 的定義中,這些後來加上的東西由於是各自獨立設定的,彼此間並未整合,設定上也越來越困難,於是一種新的方式慢慢的出現了。
Capability 的想法,印想中是台積電最早提出來的,逐漸的被各廠採用,新一代的MES也朝向這樣子的設計。許多會影響 Capabilty 的東西被整合起來,我們稱之為 Capability Enabler, 所謂的 Enabler 表示它的狀態直接 enable or disable 機台的 Capability, 在這樣的設計下,Step上只要簡單的定義一個 Capability ID, 剩下的就是這個 Capability 的管控問題了。
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在流程中的每一個站點(Step)直接定義要使用的機台,也就是直接將 Equipment ID 定義在站點中,當WIP tracking到某一個站點時,只要看到Equipment ID, 就知道該派往到哪一個機台去,這樣就解決了。
但是現行的 Equipment多具備多工的能力,一般都是由不同的程式或是參數來決定,我們可以將它定義成不同的Recipe ID, 假使有兩個站點使用同一個機台,但是設定不同,我們只要定義兩個不同的Recipe ID分別設定在這兩個站點中, 如此站點 A的 WIP 使用的是 Recipe a, 而在另一個站點 B的 WIP, 雖然也使用同一個機台,但用的卻是 Recipe b, 這樣即可解決機台多工的問題。
Step_A = (Equipment 1, Recipe_a);
Step_B = (Equipment 1, Recipe_b)
但事實上,工廠的機台不會只有一台,相同的機台也可能同時有很多台;當然我們可以將所有的 Equipment ID都定義在站點中,但這樣做,一方面可能要定義的Equipment ID很多;一方面彈性也不夠,例如,新購入一台機台,那我們就要掃過一遍所有可用此機台的站點,將此 Equipment ID加進去;但是,為避免不必要的誤動作,一般工廠對流程的修改是限制比較嚴格的,這樣的作法是比較不被接受的;所以我們採用的方式是將這些相同的機台給一個類別名稱(Equipment Type), 站點中只定義這個類別名稱以取代個別的 Equipment ID, 這樣,新購入的機台只要加入了這個類別,那麼所有使用該類別的站點就都可以使用這機台了,不必再去逐一修改。
Step_A : (Equipment Type 1);
Equipment Type 1 = { Equipment_A1, Equipment_B1, Equipment_C1, ...}
問題又出現了,這些機台可能是購入的時間不同,也可能是不同的機型或供應商,雖然做一樣的事,但是控制程式可能是不同的,也就是 Recipe ID不同,如何在選擇了不同的機台,還能使用到正確的 Recipe ID? 於是我們將這些在相同製程條件下的機台與它所用的Recipe組合起來成為一個虛擬的 Recipe, 或是稱作 Logical Recipe, 例如:
Logical Recipe A ={(Recipe_a1 | Equipment_A1), (Recipe a2 | Equipment_B1), (... | ...)},
一般實做都是一個mapping table, 當決定了 Equipment ID, 再用 Logical Recipe 去對應真正的 Recipe ID, 是站點中的設定就變成這樣子了:
Step_A = (Equipment Type 1, Logical Recipe A)
Step_B = (Equipment Type 1, Logical Recipe B)
早期在IC Fab, LCD廠所使用的 MES, 很多都是這樣設計的。
但是影響機台製程能力的可能不單單是 Recipe 而已,可能還要考慮所使用的一些工具、配備或是原物料等,以IC 廠為例,Stepper或是 Scanner 機台要再考慮 Reticle 的問題,LCD CF廠的Coater 機台,可能要考慮光阻液 (PR, Photo Resistant)的問題,這些條件慢慢的加到了 Step上 process specification 的定義中,這些後來加上的東西由於是各自獨立設定的,彼此間並未整合,設定上也越來越困難,於是一種新的方式慢慢的出現了。
Capability 的想法,印想中是台積電最早提出來的,逐漸的被各廠採用,新一代的MES也朝向這樣子的設計。許多會影響 Capabilty 的東西被整合起來,我們稱之為 Capability Enabler, 所謂的 Enabler 表示它的狀態直接 enable or disable 機台的 Capability, 在這樣的設計下,Step上只要簡單的定義一個 Capability ID, 剩下的就是這個 Capability 的管控問題了。
OLED 顯示器
最近注意到 Sony 又推出了新的 OLED 顯示器,感覺似乎 OLED 在面臨前幾年的慘淡之後,慢慢的開始嶄露頭角了。
想當初為了爭取台灣 OLED 廠的 CIM 案子,對 OLED 整理了許多資料,在負責導入 RiTDisplay, Univision 兩個 OLED 廠的 MES 系統後,對 OLED 的好感更行增加,相對於 LCD 那個結構怪獸,OLED 呈現的是一種簡單的美,自發光,廣視角,高對比,而且更薄、更亮,可撓式面板,更讓OLED 的應用層面遠遠優於LCD. 一時間 OLED 開始熱鬧起來,儼然一副新世代的平面顯示器即將崛起。
心中一直期待著 OLED 何時可以成熟上市?何時可以開發出大尺寸的TV 面板,無奈量產技術始終無法突破,尤其是材料的問題,讓 OLED 一直停留在小尺寸的產品,良率的問題也讓 OLED 終究無法撼動 LCD 這個結構巨人,最後台灣的 OLED 廠還是退出了市場,只剩下日本仍然在 OLED, FED上繼續努力。
看到 Sony 持續的在推出 OLED 產品或技術,真的很佩服日本人的堅持,或許這也是日本人成功的原因,期待著更多更好的 OLED 應用產品進入市場,或許又會有另一次的顯像器革新也說不定。
想當初為了爭取台灣 OLED 廠的 CIM 案子,對 OLED 整理了許多資料,在負責導入 RiTDisplay, Univision 兩個 OLED 廠的 MES 系統後,對 OLED 的好感更行增加,相對於 LCD 那個結構怪獸,OLED 呈現的是一種簡單的美,自發光,廣視角,高對比,而且更薄、更亮,可撓式面板,更讓OLED 的應用層面遠遠優於LCD. 一時間 OLED 開始熱鬧起來,儼然一副新世代的平面顯示器即將崛起。
心中一直期待著 OLED 何時可以成熟上市?何時可以開發出大尺寸的TV 面板,無奈量產技術始終無法突破,尤其是材料的問題,讓 OLED 一直停留在小尺寸的產品,良率的問題也讓 OLED 終究無法撼動 LCD 這個結構巨人,最後台灣的 OLED 廠還是退出了市場,只剩下日本仍然在 OLED, FED上繼續努力。
看到 Sony 持續的在推出 OLED 產品或技術,真的很佩服日本人的堅持,或許這也是日本人成功的原因,期待著更多更好的 OLED 應用產品進入市場,或許又會有另一次的顯像器革新也說不定。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專案管理的九大知識領域 ?
專案整合管理 ( 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
專案範疇管理 ( Project Scope Management )
專案時間管理 ( Project Time Management )
專案成本管理 (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
專案品質管理 (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
專案人力資源管理 ( Projec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專案溝通管理 ( Project 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
專案風險管理 (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
專案採購管理 ( Project Procurement Management )
---------------------
什麼是整合管理?
就是分組開發的各 module 從來沒有可以一次兜起來不出問題的,你心理總要盤算著,要怎麼去硬湊起來。
什麼是範疇管理?
因為 User 總是需求無度,整天凹你做這做那的,為避免到時候難以交差,在專案一開始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把RFP中的每一個項目有計劃的放大,預留 buffer。
什麼是時間管理?
只要是專案,那就沒有不 delay 的,你永遠要有一個說法告訴老闆,再多久時間一定可以完成。
什麼是成本管理?
因為專案又是delay, 又是加班,還有一些沒意義的出差,沒有足夠的預算,那要怎麼玩?
什麼是品質管理?
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的,只要是軟體,那就一定有 bug, 只要客戶認為這個bug 不是我的問題,那就沒有我的問題?
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
老闆總是不斷的接新案子,你的人老是會被抽調出去,所以你要不斷計算目前人力缺口還有多少。
什麼是溝通管理?
就是面對老闆的時候,你一定要裝出很給面子的樣子,對於老闆的責罵,你必須裝出很受教的樣子,走出老闆辦公室,就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什麼是風險管理?
就是老闆一旦不買你的帳,你就要隨時準備吃自己。
什麼是採購管理?
專案到最後實在做不完的時候,你要清楚的告訴老闆,還有多少的 job 要外包出去。
-------------
專案總是管不好,所以需要管理,專案總是越管理,越管不好。
(以上純屬玩笑,若有雷同,純屬必然之巧合)
MESA White Paper
從事MES專案導入或是MES 相關產品開發的人,應該都要知道 MESA這個大名鼎鼎的組織,他有一份白皮書,簡單明瞭的定義了 MES 的功能與定位,以下是截自他白皮書中有關 MES Functionality 的部份,簡簡單單 11項,清楚說明了一套完整 MES 的產品應該具備的功能。
MES Functionalities
1.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tatus
Manages resources including machines, tools labor skills, materials, other equipment, and other entities such as documents that must be available in order for work to start at the operation. It provides detailed history of resources and insures that equipment is properly set up for processing and provides status real time.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resources includes reservation and dispatching to meet operation scheduling objectives.
2. Operations/Detail Scheduling
Provides sequencing based on priorities, attributes, characteristics, and/or recipe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production units at an operation such as shape of color sequencing or other characteristics which, when scheduled in sequence properly, minimize setup. It is finite and it recognizes alternative and overlapping/parallel operations in order to calculate in detail exact time or equipment loading and adjust to shift patterns.
3. Dispatching Production Units
Manages flow of production units in the form of jobs, orders, batches, lots, and work orders. Dispatch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in sequence in which the work needs to be done and changes in real time as events occur on the factory floor. It has the ability to alter prescribed schedule on the factory floor. Rework and salvage processes are available,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amount of work in process at any point with buffer management.
4. Document Control
Controls records/forms that must be maintained with the production unit, including work instructions, recipes, drawings,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 part programs, batch records, engineering change notices, shift-to-shift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edit “as planned” and “as built” information. It sends instructions down to the operations, including providing data to operators or recipes to device controls. It would also include the control and integrity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ISO information such as Corrective Action procedures. Storage of historical data.
5. Data Collection/Acquisition
This function provides an interface link to obtain the intra-operational production and parametric data which populate the forms and records which were attached to the production unit. The data may be collected from the factory floor either manually or automatically from equipment in an up-to-the-minute time frame.
6. Labor Management
Provides status of personnel in and up-to-the-minute time frame. Includes time and attendance reporting, certification tracking,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track indirect activities such as material preparation or tool room work as a basis for activity based costing. It may interact with resource allocation to determine optimal assignments.
7. Quality Management
Provides real time analysis of measurements collected from manufacturing to assure proper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and to identify problems requiring attention. It may recommend action to correct the problem, including correlating the symptom, actions and results to determine the cause. May include SPC/SQC tracking and management of off-line inspection operations and analysis in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IMS) could also be included.
8. Process Management
Monitors production and either automatically corrects or provides decision support to operators for correcting and improving in-process activities. These activities may be intra-operational and focus specifically on machines or equipment being monitored and controlled as well as inter-operational, which is tracking the process from one operation to the next. It may include alarm management to make sure factory person(s) are aware of process changes which are outside acceptable tolerances. It provides interfaces between intelligent equipment and MES possible through Data Collection/Acquisition.
9.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racks and directs the activities to maintain the equipment and tools to insure their availability for manufacturing and insure scheduling for periodic or preventive maintenance as well as the response (alarms) to immediate problems. It maintains a history of past events or problems to aide in diagnosing problems.
10. Product Tracking and Genealogy
Provides the visibility to where work is at all times and its disposition. Status information may include who is working on it; components materials by supplier, lot, serial number, current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any alarms, rework, or other exceptions related to the product. The on-line tracking function creates a historical record, as well. This record allows traceability of components and usage of each end product.
11. Performance Analysis
Provides up-to-the-minute reporting of actual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results along with the comparison to past history and expected business result. Performance results include such measurements as resource utilization, resource availability, product unit cycle time, conformance to schedule and performance to standards. May include SPC/SQL. Draws on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different functions that measure operating parameters. These results may be prepared as a report or presented online as current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
之所以又貼出這11項 MES functionalities, 還是因為有感於現在許多的工程師甚至 SA 人員,都過度專注在 WIP Tracking, 以為只要能順利執行 tracking jobs, MES 的責任已了,結果想管的依然管不好,想看的一樣看不到,大費周章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導入 MES, 只是爽了 Operator, 苦了 Manager, 那導入的效益在哪?
現在的 MES 都充滿了大量客製化的部份,SA 人員在滿足了現場 User各種奇奇怪怪的需求後,卻忘了 MES 最基本的目的與功能;各種異想天開的機制埋在各個 Function 中,其中不乏許多純 IT 思維的東西,甚至到最後連報表都跑不出來(通常只是產生了一堆整理不出什麼有用資訊的資料),這樣的 MES 要他幹麼?還比不上用 Run-Card.
希望SA 人員在設計任何一個 function的時候,都能再 review 一遍以上 11 項 MES functionalities, 思考一下自己的設計是否有違反上述的功能目標? 這樣的設計是如何滿足上述的功能目標?不再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奇怪設計。
MES Functionalities
1.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tatus
Manages resources including machines, tools labor skills, materials, other equipment, and other entities such as documents that must be available in order for work to start at the operation. It provides detailed history of resources and insures that equipment is properly set up for processing and provides status real time.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resources includes reservation and dispatching to meet operation scheduling objectives.
2. Operations/Detail Scheduling
Provides sequencing based on priorities, attributes, characteristics, and/or recipe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production units at an operation such as shape of color sequencing or other characteristics which, when scheduled in sequence properly, minimize setup. It is finite and it recognizes alternative and overlapping/parallel operations in order to calculate in detail exact time or equipment loading and adjust to shift patterns.
3. Dispatching Production Units
Manages flow of production units in the form of jobs, orders, batches, lots, and work orders. Dispatch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in sequence in which the work needs to be done and changes in real time as events occur on the factory floor. It has the ability to alter prescribed schedule on the factory floor. Rework and salvage processes are available,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amount of work in process at any point with buffer management.
4. Document Control
Controls records/forms that must be maintained with the production unit, including work instructions, recipes, drawings,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 part programs, batch records, engineering change notices, shift-to-shift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edit “as planned” and “as built” information. It sends instructions down to the operations, including providing data to operators or recipes to device controls. It would also include the control and integrity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ISO information such as Corrective Action procedures. Storage of historical data.
5. Data Collection/Acquisition
This function provides an interface link to obtain the intra-operational production and parametric data which populate the forms and records which were attached to the production unit. The data may be collected from the factory floor either manually or automatically from equipment in an up-to-the-minute time frame.
6. Labor Management
Provides status of personnel in and up-to-the-minute time frame. Includes time and attendance reporting, certification tracking,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track indirect activities such as material preparation or tool room work as a basis for activity based costing. It may interact with resource allocation to determine optimal assignments.
7. Quality Management
Provides real time analysis of measurements collected from manufacturing to assure proper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and to identify problems requiring attention. It may recommend action to correct the problem, including correlating the symptom, actions and results to determine the cause. May include SPC/SQC tracking and management of off-line inspection operations and analysis in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IMS) could also be included.
8. Process Management
Monitors production and either automatically corrects or provides decision support to operators for correcting and improving in-process activities. These activities may be intra-operational and focus specifically on machines or equipment being monitored and controlled as well as inter-operational, which is tracking the process from one operation to the next. It may include alarm management to make sure factory person(s) are aware of process changes which are outside acceptable tolerances. It provides interfaces between intelligent equipment and MES possible through Data Collection/Acquisition.
9.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racks and directs the activities to maintain the equipment and tools to insure their availability for manufacturing and insure scheduling for periodic or preventive maintenance as well as the response (alarms) to immediate problems. It maintains a history of past events or problems to aide in diagnosing problems.
10. Product Tracking and Genealogy
Provides the visibility to where work is at all times and its disposition. Status information may include who is working on it; components materials by supplier, lot, serial number, current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any alarms, rework, or other exceptions related to the product. The on-line tracking function creates a historical record, as well. This record allows traceability of components and usage of each end product.
11. Performance Analysis
Provides up-to-the-minute reporting of actual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results along with the comparison to past history and expected business result. Performance results include such measurements as resource utilization, resource availability, product unit cycle time, conformance to schedule and performance to standards. May include SPC/SQL. Draws on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different functions that measure operating parameters. These results may be prepared as a report or presented online as current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
之所以又貼出這11項 MES functionalities, 還是因為有感於現在許多的工程師甚至 SA 人員,都過度專注在 WIP Tracking, 以為只要能順利執行 tracking jobs, MES 的責任已了,結果想管的依然管不好,想看的一樣看不到,大費周章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導入 MES, 只是爽了 Operator, 苦了 Manager, 那導入的效益在哪?
現在的 MES 都充滿了大量客製化的部份,SA 人員在滿足了現場 User各種奇奇怪怪的需求後,卻忘了 MES 最基本的目的與功能;各種異想天開的機制埋在各個 Function 中,其中不乏許多純 IT 思維的東西,甚至到最後連報表都跑不出來(通常只是產生了一堆整理不出什麼有用資訊的資料),這樣的 MES 要他幹麼?還比不上用 Run-Card.
希望SA 人員在設計任何一個 function的時候,都能再 review 一遍以上 11 項 MES functionalities, 思考一下自己的設計是否有違反上述的功能目標? 這樣的設計是如何滿足上述的功能目標?不再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奇怪設計。
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
MES 功能淺談(三)
接下來我們來談 WIP Tracking:
Tracking 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引導著現場作業人員按著事先 model 好的流程,一步一步完成生產步驟,如此可以避免所謂的 miss operation; 另一個目的,就是藉由 tracking 的 function, 收集現場的資料,以供決策系統(例如: ERP)或是報表系統使用。
一般我們在投產前會有一個 scheduling 的作業,目定在排定生產時程,也可以說是 booking 產能,並且基於此 schedule, 對原物料進行備料(用 Receive Material 來確認)以及生產設備的整備工作,一切前置準備工作都必須在排定的下線時間前完成,然後在MES下達 Start to Build的指令。
MES 在接到Start to Build的指令後,便會將 WIP 移至所對應生產流程中的第一站(實體當然得靠搬送系統搬送),並等待該站作業。
作業員執行 Track In的function, 表示對此 WIP 開始該站的生產加工,直到作業完成後,要再執行 Track Out 的 function, 表示該站生產作業的完成,接著 MES 會將此 WIP 移往流程中的下一個生產站點,如此動作不斷重複直到流程中的站點全部都跑完,然後便可以執行 Ship 的 function, 將此 WIP 及相關資料送往成品倉(ship 是一個相對動作,這裡指的是作業現場和成品倉之間,並非工廠和客戶間的 Ship)。當工單下所屬的 WIP 都完成 Ship 後,這張工單便可以結單,並回報 ERP系統該製令的完成。
每一個生產站點都會有相關的生產規格說明,有時也包括作業的注意事項,這些都會定義在每一個站點的生產規格中,並在適當的時候提示作業人員,要求作業人員必須按照規定進行生產作業。
在 Tracking 的過程中,MES會紀錄幾項資料,用來反應當時的生產狀況:
1. 每一站 Track In, Track Out的時間:表示該站開始生產和結束的時間,兩個時間差即表示該站的作業時間 (Cycle Time), 而 Track Out與下一站 Track In 的時間差,表示 WIP 等待生產的時間和搬送的時間,當然這是較粗略的做法,現在的 MES會設計的更完善,以進行細節的時間分析 (註)。
2. Start to Build 和 Ship的時間:兩個的時間差表示整個生產過程的總作業時間(Total Cycle Time).
3. 各 Function 的操作人員 (ID or Account): 用來追蹤是誰執行各項作業的,通常用來計算作業員績效,當發現生產瑕疵時,也可以用來找出當時的作業人員,以便釐清問題發生的原因 (算帳)。
4. 工程資料(Engineering Data Collection):包括使用的機台設備和相關參數(如果該站有使用機台的話),生產結果,量測的資料等,以便進行相關的監控和統計分析。
到這裡,MES的大致運作的原理已經有了一個基本框架出來,以 WIP Tracking 為核心,在事先建立以生產流程為基礎的模型上,進行生產加工的行為,這已經有了手動作業的雛型。至於其他的功能模組、管理模組、自動化派工與搬運系統,後續再來說明。
----------------------
註:一般而言,整體作業時間(cycle time)可以區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別:生產時間(process time)、搬送的時間(transfer time)、等待搬送的時間 (waiting time)、等待生產的時間 (queue time)等。對於各類別時間的統計分析,有助於現場作業的改善,以縮短cycle time.
Tracking 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引導著現場作業人員按著事先 model 好的流程,一步一步完成生產步驟,如此可以避免所謂的 miss operation; 另一個目的,就是藉由 tracking 的 function, 收集現場的資料,以供決策系統(例如: ERP)或是報表系統使用。
一般我們在投產前會有一個 scheduling 的作業,目定在排定生產時程,也可以說是 booking 產能,並且基於此 schedule, 對原物料進行備料(用 Receive Material 來確認)以及生產設備的整備工作,一切前置準備工作都必須在排定的下線時間前完成,然後在MES下達 Start to Build的指令。
MES 在接到Start to Build的指令後,便會將 WIP 移至所對應生產流程中的第一站(實體當然得靠搬送系統搬送),並等待該站作業。
作業員執行 Track In的function, 表示對此 WIP 開始該站的生產加工,直到作業完成後,要再執行 Track Out 的 function, 表示該站生產作業的完成,接著 MES 會將此 WIP 移往流程中的下一個生產站點,如此動作不斷重複直到流程中的站點全部都跑完,然後便可以執行 Ship 的 function, 將此 WIP 及相關資料送往成品倉(ship 是一個相對動作,這裡指的是作業現場和成品倉之間,並非工廠和客戶間的 Ship)。當工單下所屬的 WIP 都完成 Ship 後,這張工單便可以結單,並回報 ERP系統該製令的完成。
每一個生產站點都會有相關的生產規格說明,有時也包括作業的注意事項,這些都會定義在每一個站點的生產規格中,並在適當的時候提示作業人員,要求作業人員必須按照規定進行生產作業。
在 Tracking 的過程中,MES會紀錄幾項資料,用來反應當時的生產狀況:
1. 每一站 Track In, Track Out的時間:表示該站開始生產和結束的時間,兩個時間差即表示該站的作業時間 (Cycle Time), 而 Track Out與下一站 Track In 的時間差,表示 WIP 等待生產的時間和搬送的時間,當然這是較粗略的做法,現在的 MES會設計的更完善,以進行細節的時間分析 (註)。
2. Start to Build 和 Ship的時間:兩個的時間差表示整個生產過程的總作業時間(Total Cycle Time).
3. 各 Function 的操作人員 (ID or Account): 用來追蹤是誰執行各項作業的,通常用來計算作業員績效,當發現生產瑕疵時,也可以用來找出當時的作業人員,以便釐清問題發生的原因 (算帳)。
4. 工程資料(Engineering Data Collection):包括使用的機台設備和相關參數(如果該站有使用機台的話),生產結果,量測的資料等,以便進行相關的監控和統計分析。
到這裡,MES的大致運作的原理已經有了一個基本框架出來,以 WIP Tracking 為核心,在事先建立以生產流程為基礎的模型上,進行生產加工的行為,這已經有了手動作業的雛型。至於其他的功能模組、管理模組、自動化派工與搬運系統,後續再來說明。
----------------------
註:一般而言,整體作業時間(cycle time)可以區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別:生產時間(process time)、搬送的時間(transfer time)、等待搬送的時間 (waiting time)、等待生產的時間 (queue time)等。對於各類別時間的統計分析,有助於現場作業的改善,以縮短cycle time.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4 個人的故事
在安瑟管理知識週報上看到這則故事,很有意思。
有一個關於四個人的故事
這四個人的名字叫每人(everybody)、某人(somebody)、任何人(anybody)、和無人(nobody)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
「每一個人」都認為「某人」應該做
「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
但卻「無人」去做它,
「某人」生氣了,因為
他認為這是「每一個人」的事
「每一個人」想「任何人」都可以做它
但「無人」瞭解到「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去做
結果是「每一個人」都責怪「某人」,
卻「無人」去做「任何人」都可做的事
好在公司並非『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所以很多是事情都有『某人』會去做,但寄望於『某人』的自覺,絕非長久之計,因此,完善的公司組織架構及工作職掌說明就顯得很重要,藉由明確的定義,讓『任何人』都知道他該負責的事情,使『每一個人』都在做他該做的事,讓每一件事情不會再有『無人』去做。
﹍﹍﹍﹍﹍﹍﹍
呵呵,突然想到,把『無人』給 fired 掉,會不會就解決了問題?
有一個關於四個人的故事
這四個人的名字叫每人(everybody)、某人(somebody)、任何人(anybody)、和無人(nobody)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
「每一個人」都認為「某人」應該做
「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
但卻「無人」去做它,
「某人」生氣了,因為
他認為這是「每一個人」的事
「每一個人」想「任何人」都可以做它
但「無人」瞭解到「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去做
結果是「每一個人」都責怪「某人」,
卻「無人」去做「任何人」都可做的事
好在公司並非『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所以很多是事情都有『某人』會去做,但寄望於『某人』的自覺,絕非長久之計,因此,完善的公司組織架構及工作職掌說明就顯得很重要,藉由明確的定義,讓『任何人』都知道他該負責的事情,使『每一個人』都在做他該做的事,讓每一件事情不會再有『無人』去做。
﹍﹍﹍﹍﹍﹍﹍
呵呵,突然想到,把『無人』給 fired 掉,會不會就解決了問題?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MES 功能淺談(二)
MES 該如何來執行一個製造命令呢?
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如果要生產某一個產品,就稱作"產品A"吧, 我們必須要知道些什麼? 首先當然要知道它的生產加工步驟與加工順序,我們才能一步一步的完成"產品A"的生產,這個步驟與順序一般稱之為"生產流程(Process Flow or Route)"。再來我們要知道有哪些設備是可用來進行"產品A"的生產加工的,而且必須細到哪一個步驟使用哪些設備,這裡又包括了設備本身的管理與該設備生產能力(capability)的管理,特別是現在很多設備都具備多工的能力。最後我們要知道我們需要哪些原物料(material),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將原物料分成所謂的source material 和 consumed material, 前者好比IC製造的 Wafer, LCD製造的 Glass, 後者就像是Photo製程所使用的光阻液(PR), 濺鍍機所使用的靶材(sputtering target)等。
當這些資料建立完成後(一般稱之為模型,Model),我們就可以下達"產品A"的工單了,MES會依據這建立好的模型,一步一步的引導作業人員完成"產品A"的生產。
這裡可以看到任何一套MES的產品,都會有所謂 configure 的UI, 讓 user 可以建立這些生產模型(modeling),configure 的 function 至少會有下列幾個基本的 Module:
Product: 產品的基本資料;包括產品的名稱,版號,產品描述,產品群組等。
Route (or Process Flow): 生產流程;包括版本控制,狀態,生產規格等。
Equipment: 生產設備;包括製成能力,產能,設備分類,製造商型號等。
Material: 原物料;包括料號,分類,供應商,供應商料號等。
Fab Model: 工廠模型;包括廠區,作業區,工作位置等,目的在將WIP和Equipment各就定位,以方便管理。
此外依據產業別的差異,可能會有下列的 Module:
Carrier: 載具(e.g. Cassette); 包括名稱, 型別,容量(capacity),使用區域,使用限制等。
Reticle (Mask): 光罩;包括名稱,型別,描述,組別(reticle group),集合別(reticle set)等。
Lot type(Lot Template): 批別;例如量產批與實驗批等。
總之,凡是在MES 執行過程中會用到的資訊,都會有相對應的 configure module, 以建立相關資料和管理方式。
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如果要生產某一個產品,就稱作"產品A"吧, 我們必須要知道些什麼? 首先當然要知道它的生產加工步驟與加工順序,我們才能一步一步的完成"產品A"的生產,這個步驟與順序一般稱之為"生產流程(Process Flow or Route)"。再來我們要知道有哪些設備是可用來進行"產品A"的生產加工的,而且必須細到哪一個步驟使用哪些設備,這裡又包括了設備本身的管理與該設備生產能力(capability)的管理,特別是現在很多設備都具備多工的能力。最後我們要知道我們需要哪些原物料(material),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將原物料分成所謂的source material 和 consumed material, 前者好比IC製造的 Wafer, LCD製造的 Glass, 後者就像是Photo製程所使用的光阻液(PR), 濺鍍機所使用的靶材(sputtering target)等。
當這些資料建立完成後(一般稱之為模型,Model),我們就可以下達"產品A"的工單了,MES會依據這建立好的模型,一步一步的引導作業人員完成"產品A"的生產。
這裡可以看到任何一套MES的產品,都會有所謂 configure 的UI, 讓 user 可以建立這些生產模型(modeling),configure 的 function 至少會有下列幾個基本的 Module:
Product: 產品的基本資料;包括產品的名稱,版號,產品描述,產品群組等。
Route (or Process Flow): 生產流程;包括版本控制,狀態,生產規格等。
Equipment: 生產設備;包括製成能力,產能,設備分類,製造商型號等。
Material: 原物料;包括料號,分類,供應商,供應商料號等。
Fab Model: 工廠模型;包括廠區,作業區,工作位置等,目的在將WIP和Equipment各就定位,以方便管理。
此外依據產業別的差異,可能會有下列的 Module:
Carrier: 載具(e.g. Cassette); 包括名稱, 型別,容量(capacity),使用區域,使用限制等。
Reticle (Mask): 光罩;包括名稱,型別,描述,組別(reticle group),集合別(reticle set)等。
Lot type(Lot Template): 批別;例如量產批與實驗批等。
總之,凡是在MES 執行過程中會用到的資訊,都會有相對應的 configure module, 以建立相關資料和管理方式。
MES 功能淺談(一)
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製造執行系統,從其名稱即可得知,它是一個執行系統,而不是一個規劃系統,它執行什麼?執行所謂的"製造命令",又稱為"製令"或"工令",一般而言製令是以"工單(Work Order)"的方式下達,工單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了"要生產什麼?", "生產多少數量?", "什麼時候要?"的資料, MES在接收與確認一張工單後,即開始執行該製造命令,直至滿足了該工單的要求為止。
然而,任一個製造工廠設備有限,資源有限,亦即產能有限,不可能全然滿足工單的任意要求,尤其是插單的要求,所以在確定接收一張工單之前,必須審慎評估該工單的可行性,才不至於造成製造現場的混亂失控,但是如果每張工單都要進行確認,製造部門與生產企劃部門必定需要不停的溝通與工單修改,效率上會大打折扣。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 MES 可以提供足夠的資訊供生企部門在開立工單時作參考,於是MES 就有一個很基本的要求,就是如何將製造現場的實際狀況反應出來,包括再製品(WIP)的數量與分佈,機台的負載狀況,剩餘產能等等。
另外一方面,製造是一個創造利潤的過程,它的目的就是要賺錢,所以它必須要能滿足客戶對交期的要求,對品質的要求,對供貨穩定的要求,以持續獲得訂單,而且生產的成本必須低於銷售價格,才能持續的產生利潤。所以MES 有了另一項基本功能要求,那就是提供生產週期(cycle time), 良率(yield), 設備使用效率(equipment efficiency), 以及生產成本(cost)等資訊,更進一步,最好能夠有效穩定生產週期,良率與機台使用效率,以利於製造過程的改善與成本控制(註)。
由此來看,製造業導入MES的目的就很明白了,一是能夠提供製造現場實際狀況的有關資訊,包括再製品,設備使用等,二是能夠有效穩定製造的過程,包括cycle time, yield, 以及equipment efficiency.
---------------
註:這裡說"穩定"而不是"改善"原因是,系統根本做不到改善的動作,改善是要靠人的,至多它只能反應出來實際的狀況,並提供相關數據以作為現場改善的參考,但是控制"穩定"卻是一個好的 MES 指標之一,對工程師來說,"穩定的慢"比起"時快時慢"要好管理的多。
然而,任一個製造工廠設備有限,資源有限,亦即產能有限,不可能全然滿足工單的任意要求,尤其是插單的要求,所以在確定接收一張工單之前,必須審慎評估該工單的可行性,才不至於造成製造現場的混亂失控,但是如果每張工單都要進行確認,製造部門與生產企劃部門必定需要不停的溝通與工單修改,效率上會大打折扣。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 MES 可以提供足夠的資訊供生企部門在開立工單時作參考,於是MES 就有一個很基本的要求,就是如何將製造現場的實際狀況反應出來,包括再製品(WIP)的數量與分佈,機台的負載狀況,剩餘產能等等。
另外一方面,製造是一個創造利潤的過程,它的目的就是要賺錢,所以它必須要能滿足客戶對交期的要求,對品質的要求,對供貨穩定的要求,以持續獲得訂單,而且生產的成本必須低於銷售價格,才能持續的產生利潤。所以MES 有了另一項基本功能要求,那就是提供生產週期(cycle time), 良率(yield), 設備使用效率(equipment efficiency), 以及生產成本(cost)等資訊,更進一步,最好能夠有效穩定生產週期,良率與機台使用效率,以利於製造過程的改善與成本控制(註)。
由此來看,製造業導入MES的目的就很明白了,一是能夠提供製造現場實際狀況的有關資訊,包括再製品,設備使用等,二是能夠有效穩定製造的過程,包括cycle time, yield, 以及equipment efficiency.
---------------
註:這裡說"穩定"而不是"改善"原因是,系統根本做不到改善的動作,改善是要靠人的,至多它只能反應出來實際的狀況,並提供相關數據以作為現場改善的參考,但是控制"穩定"卻是一個好的 MES 指標之一,對工程師來說,"穩定的慢"比起"時快時慢"要好管理的多。
訂閱:
文章 (Atom)